在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川井传说藏丘陵褶皱里,井研县像一枚温润的研那样青石子,静静躺在岷江与沱江的流淌里臂弯之间。这片被岁月浸润的岁月土地,不仅孕育了自流井般的古老盐业传奇,更藏着无数流淌在乡野间的人文古老传说。从三江白塔下的密码水脉秘闻,到明代御史的川井传说藏铁面传奇,这些传说如同盐卤般渗透进井研人的研那样血脉,成为解读这片土地文明基因的流淌里钥匙。
三江白塔下的岁月“龙湫传说”:千年水脉里的文明密码
站在三江镇的白塔山巅远眺,那座七层八角的古老明代白塔如一柄玉簪,直插云霄。人文传说北宋年间,密码白塔山下曾有一汪深不见底的川井传说藏“龙湫”,潭水常年浑浊,每逢汛期便化作恶龙兴风作浪,淹没两岸良田。当地百姓世代以捕鱼为生,却屡遭水患所困,只得在潭边立祠供奉“龙王爷”,祈求平安。

有一年,潭水突然枯竭,恶龙显形欲吞噬村民。危急时刻,一位云游道士路过此地,见恶龙真身竟是千年水怪所化,便取出镇妖宝剑与之大战。激战三日,道士虽斩下龙首,却也耗尽功力。临死前,他以自身精血混合糯米,在潭边筑起七座白塔,以镇龙气。百姓感念其恩,将潭水改道引入自流井,既解了水患,又为盐井提供了水源。
如今,白塔山的石缝间仍能找到深浅不一的凹痕,传说那是当年道士剑劈恶龙时留下的痕迹。而井研人至今仍会在端午时节抬着“白塔水神”巡游,潭边的老榕树下,老人们常指着树干上的青苔说:“这是龙血染的,每年清明都要撒把盐巴给水神,才能保一年风调雨顺。”
“铁面御史”的清廉传奇:明代杨瞻与井研“官帽石”的千年对话
在井研县档案馆的泛黄卷宗里,记载着明代御史杨瞻的故事。这位出生于县城北门的寒门子弟,一生以“铁面”著称,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时,曾弹劾三十余位贪官污吏,连皇亲国戚也不手软。晚年罢官归乡时,百姓夹道相送,见他行囊空空,唯有一竹篓书籍和几件旧衣,不禁垂泪:“杨大人走了,井研的‘官帽’都空了啊!”
传说杨瞻归乡后,在城南的云台山隐居。三年后,他突然坐化于石台上,身躯化作一尊人形石像,而其官帽却化作了山下一块酷似乌纱帽的巨石。当地百姓为纪念他,称此石为“官帽石”,并在石旁建了“御史祠”。每逢科举之年,总有家长带着孩子绕石三圈,祈求孩子将来能像杨瞻一样清正为官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,“官帽石”石缝中常年生长着一株松柏,其根须盘结如虬龙,远远望去,竟像是杨瞻的官袍垂落。清代《井研县志》记载:“明御史杨瞻归里,卒于云台。百姓见其帽落石上,遂成此奇观。”如今,井研中学的校歌中仍有“铁面御史风,千载励后昆”的歌词,那方“官帽石”已成为当地学子的精神图腾。
“盐都”遗韵:千年盐井与“盐神”传说的市井回响
井研的盐井历史可追溯至秦汉,相传当年秦始皇派李冰治水,见井研地下盐脉纵横,便凿井煮盐,开启了这片土地的“盐都”篇章。而关于“盐神”的传说,则藏在县城西郊的“盐井沟”里——相传上古时期,有一位女子名唤“盐姑”,为救身患怪病的村民,冒险深入盐井底寻找“盐精”,却不幸被卤水吞噬,化作了盐矿的守护神。
在老盐商世家的口述史中,盐井沟的盐神祭祀仪式堪称一绝:每年正月十五,盐井主人们会抬着盐神雕像巡游,盐工们用“盐晶”撒向人群,寓意“盐神赐福”。巡游队伍中最受瞩目的是“盐神轿”,轿身雕满盐晶状花纹,轿顶立着盐晶灯,灯油竟是用祖传的“老井盐”熬制,燃烧时发出的香气能飘满整条老街。
民国时期,井研仍有“七十二口盐井”的盛景,那些深不见底的盐井旁,至今还留着“盐神婆婆”的传说:说盐姑化作盐矿后,每当盐井干涸,她便会在月夜显形,用手中玉铲轻敲井壁,发出“叮咚”之声,提示盐工们“神谕已到,卤水将出”。如今,井研盐厂的老师傅们仍会在深夜检查盐井,说那是在听盐姑的“召唤”。
从三江白塔的龙湫传说,到盐井沟的盐神秘闻,井研的每一段传说都不是孤立的碎片,而是串联起这片土地的精神脉络。它们像盐卤一样渗透在井研人的日常生活里:端午饮白塔山泉水,清明祭官帽石,正月十五烧盐晶灯……这些被岁月打磨的故事,早已超越了传说本身,成为井研人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,在新时代里继续滋养着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。


相关文章



精彩导读
热门资讯
关注我们